|
![]() |
›新闻中心› 健康 › 查看内容 |
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医保待遇水平是否提升,直接关系市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4月22日,成都市医保局举办“幸福成都医保守护”成都医保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媒体集中采访会,就医用耗材集采工作、异地就医、医疗救助、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等与市民切身相关的话题,进行了介绍。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创新开展医用耗材集采工作,国家组织第一、二、三批药品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达52%,冠脉支架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达93%,省际联盟冠脉扩张球囊集中带量采购价格最大降幅达到93.3%;异地就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成都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达到12907家,所有符合条件的899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 异地就医更方便 全市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达12907家 据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不断增加全市异地结算医药机构数量,精简异地就医备案要件、拓展备案渠道,切实方便群众异地就医。数据统计,2020年全市新增异地就医医药机构1735个,目前全市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达到12907家,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899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 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备案服务,成都开展备案不见面服务,参保人员凭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证或社保卡,通过四川医保手机APP,即可办理异地就医自助备案服务;实现了异地就医备案全城通办,今年4月1日,在成都市范围内打破属地办理的限制,由申请人自行选择成都市范围内任一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业务。 同时,新增取消备案地区,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的基础上,取消成都参保人员到米易县就医需备案的刚性规定,为3万余名成都在米易居住的候鸟老人解决了备案难报销繁的问题。 扎实推进西南片区跨省门诊联网结算。积极协同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医疗保障部门,开通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四省(区)16个城市已开通门诊联网结算,5万余名群众受益,双向结算费用近6万人次,结算金额1000万余元。 “目前,成都获得了国家医保局支持,成为全国首批自助备案试点城市。下一步,将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办理异地就医自助备案服务。”该负责人介绍,2021年一季度,有228万人次外地参保人员在成都联网直接结算,涉及医疗费用总额35.4亿元,医保支付18.4亿元;成都共有113万人次参保人员办理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涉及医疗费用总额5.8亿元,医保支付2.9亿元。 大病治疗更省钱 冠脉扩张球囊价格均价将下降至327元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支架、球囊、导引导丝是最主要的三种耗材。今年1月,成都已经用上了均价700元的心脏支架,而如今,以前3000多元、现在300多元的球囊也将走进各大医疗机构。据介绍,成都市医保局承担了“六省二区”省际联盟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于今年2月2日有序完成集采开标。集采后,冠脉扩张球囊价格迈入百元时代,均价从3248元下降至327元,平均降幅达89.9%,最高降幅达93.3%,预计联盟省(区)将节约采购资金11.05亿元(其中,成都节约0.78亿元),有效夯实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保障基础。 与此同时,成都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建立了罕见病用药保障制度,首批7个罕见病药品已纳入保障范围。该制度以“费用可控、责任共担”为原则,以“一资金、两机制”为核心,体系化解决罕见病用药保障难题,在全国属首创,获得了罕见病患者、业界专家、国内同行、医药企业的一致好评。目前成都相关罕见病患者已陆续用药,预计将有约124名罕见病患者受益,年支付金额约3443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罕见病患者家庭的医疗支付负担。 此外,在医疗救助方面,成都已形成资助参保、门诊救助、一般住院救助、大病住院救助、补充医疗救助、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和“一站式”联网结算服务的城乡统筹6+1医疗救助机制。2021年1月至3月,资助参保14047人,资助资金481万元;门诊救助16769人次,救助资金2455万元;住院救助21370人次,救助资金2224万元,充分发挥了脱贫攻坚战中医疗救助的中坚力量,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长期照护险受益人更多 成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1372万人 作为全国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自2017年7月在城镇职工中先行试点。据介绍,经过3年的实践,2020年7月,成都启动新一轮深化试点,提高城镇职工长期照护保险保障水平,实施居家照护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推进社会支持类上门服务。自2021年起,陆续将成年城乡居民和省本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截至2021年3月,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1372万人,累计受理失能认定申请5.17万人,评估通过3.86万人;支付待遇65.43万人次、7.55亿元。引进各类市场主体150余家参与提供专业照护服务,为全市提供照护产业相关岗位3万余个。 自今年1月起,成年城乡居民纳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制度的公平性。截至3月,全市成年城乡居民参加长期照护保险428万人,通过失能评定3531人,支付待遇733人次、41万元,保障城乡居民失能照护风险的制度效应逐步显现,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远郊农村地区的居民纷纷为政策实施点赞。 自今年2月起,省本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也纳入制度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制度覆盖面。截至3月,省本级参保职工参加长期照护保险24万人,通过失能评定463人,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中率先实现同城同待,有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同城化发展。 同时,成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居家照护从业人员免费规范化培训,推进居家照护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师资、教材、课程、管理四统一。还创新建立居家亲情基础照护服务与机构上门专业照护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模式,对于城镇职工失能人员,居家照护从业人员不能提供或专业要求高、风险难度大的服务项目,由专业机构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截至2021年3月,全市1.37万人享受社会支持类上门服务19.80万次,基金支付1887.25万元。(成都日报记者缪梦羽)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投稿邮箱:3105884314@qq.com |
锦绣四川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