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中心› 文娱 › 查看内容 |
“今年的牛肉,可以切割小一点,分成五斤或十斤一袋的包装,方便邮寄,销路也能打开。” 临近年底“宰牛”的时节,11月13日,成都市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胡晓和白玉县安孜乡乡长邓珠商量起了牦牛肉的切割包装方法。 去年,胡晓联系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食堂,四处“吆喝”,才帮安孜乡卖出去了半头牛。 “主要是因为没有精细切割,一条牛腿价格都要三千多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总结经验,胡晓和邓珠都认为,必须改进切割和包装方式。 自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和托底性帮扶启动以来,一批批帮扶队员们在白玉化身“带货达人”,将这座高原县城的壮美景观、民族手工艺和特色山货推向了更大的舞台,一些新气象也由此萌芽。 一个酒店 打开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 “9号,两个标间,只住一晚......” 11月初,白玉县河坡镇博嘎手工文化主题酒店前台电话响个不停。 “自从开通了线上平台,生意越来越好了。”河坡镇党委副书记降拥桑珠告诉记者,去年旺季,酒店每月能收入十多万元。 该酒店由河坡镇13个行政村共同出资修建,2018年就已开业。武侯区帮扶队员张应华在此挂职任副乡长期间却发现,酒店经营状况十分惨淡,“特别是淡季,几乎没有生意。” 一番了解后,张应华找到了原因——获客渠道太单一,“全是线下的客户,地图上都搜不到。” 随后,张应华帮酒店在地图上标注了位置,还开通了线上平台。 “河坡镇是白玉的‘文化中心’,会定期举办民俗活动,酒店开业之初,定位其实是周边群众。”降拥桑珠说,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外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给了他两点启发:“一是要用好民俗文化,发展文旅融合;二要利用好线上的宣传、销售渠道。” 如今,河坡已经建成了民俗体验馆和手工艺传习基地,“接下来,还想通过线上渠道,把我们的菜籽油卖出去。”降拥桑珠说。 一个加工厂 解锁农产品“新卖法” 11月中旬,菌类采摘季节已过,但沙马乡德西村的菌类加工厂并不冷清,一千四百多斤松茸“躺”在冻库里,等待着不久之后被销往各地。 德西村的菌类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在进行初步分拣。 四川发展(控股)公司派驻白玉县沙马乡德西村第一书记张镭告诉记者,卖菌子,是德西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以往,受限于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村民们只能“坐等”中间商上门收购。 到德西村驻村后,张镭和队员们通过联系单位食堂、工会等,想方设法帮乡亲们“带货”。 “单位的消化能力有限,还是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张镭意识到。 去年,四川发展(控股)公司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完善了德西村菌类加工厂设备,截至目前,已加工菌类八千余斤。 “市场化”刚起步,村民拥忠就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以前都是在家里等‘贩子’上门,收不收人家说了算,现在只要背到市场上就有人收,不仅松茸、虎掌菌有人收,鸡蛋菌、珊瑚菌这些‘杂菌’也能卖出去。” “市场化”的尝试还在继续——“我们准备发动大家种中藏药材,菌子采摘季过后,加工厂还能加工药材。”张镭说。 一个园区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11月12日,在白玉县城的偶曲河沿岸,一处工地正在紧张施工,一个占地60余亩的“手工艺主题公园”已初具雏形,预计明年6月完工。 一个依山傍水,占地60余亩的“手工艺主题公园”已初具雏形。 经过培育,河坡镇的金属手工锻造工艺,已成为白玉县的一张“名片”。 “我刚到白玉来时就听说了‘河坡手工艺’,也观摩过制作过程,很精湛。”胡晓告诉记者,怎么将这张名片发“出圈”,来自武侯区的帮扶队员们一直摸索着答案。 “河坡镇上,已建有民俗体验馆等设施。”胡晓分析,但因位置偏远,加之家庭式生产,点位分散、包装简陋等原因,产业发展一直“未成气候”。 在此背景下,由武侯区和多方投资建设的“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应运而生。 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效果图。 “园区建设参照了‘主题乐园’的思路,融入河坡手工艺元素,打造涵盖‘吃住游购娱’等业态,相信建成投用后,会为白玉的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动能。”胡晓说。四川在线记者宁蕖受访者供图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投稿邮箱:3105884314@qq.com |
锦绣四川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