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央视点名批评部分流量艺人数据造假,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各界大量关注和讨论。
假数据泛滥,平台引质疑
在报道某电商平台可下单购买各种刷数据服务,商家还会"热心推荐"不同套餐。一条微博或短视频经过刷量后,能达到惊人的评论和转发。
央视的曝光让大众开始关注数据造假,并主动抵制。但近期有网友发现,315在即,电商平台上仍可买到多个平台的刷数据服务。其中包括网易云音乐、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等热门APP赫然在目。
这些刷数据服务在电商平台销量不低,网易云的刷量内容甚至月销过万。
评论区各种好评也在佐证着这些刷量服务的"可靠", 让人不禁对大平台刷量如此轻而易举感到震惊。
回想日常看的热门微博,抖音短视频,网易云排行榜、人气歌曲和高赞评论都可能出自淘宝,作为观众的我们成了什么?
当好内容只能靠刷,平台路在何方?
平台刷量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甚至一度被当做营销手段盛行。很多热门平台早在之前就曾爆出过数据造假事迹。
网易云被锤数专销量造假,欺骗用户
去年防弹少年团(BTS)发布新专,网易云推出买专辑解锁写真活动,引导粉丝大量购买专辑,随后却被粉丝爆出需要解锁的写真在韩网是免费公开图片,瞬间坐实网易云欺骗粉丝冲销量的事实。
年初金唱片大赏,更是爆出网易云客户端存在刷票现象,投票结果被平台操控。
马蜂窝点评内容抄袭
以旅游攻略著称的旅行APP"马蜂窝"去年被某自媒体锤爆,直指马蜂窝有85%的点评都是从其他平台抄袭或者搬运过来的,虽然马蜂窝随后做出道歉,但口碑也大幅下跌。
是什么让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评判标准变成了以流量做参考呢?在央视点名后,相信今年的315一定会加大对数据造假的打击力度。不论如何,都希望315的到来和流量造假事件的曝光能为网易云、马蜂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敲响一记警钟,懂得守住一个平台的原则和底线,做好监管和审查,主动抵制流量造假。
毕竟,好内容仅靠刷量延续,不但是平台的悲哀,也是所有人的悲哀。